近年來,因“防疫”引發的項目暫停、招標延遲、限制開工、人員不足、固定成本負擔過重、供應鏈中斷等,給環保企業帶來了較大沖擊。借用某小微環保企業負責人的一句話:3年疫情,如果說dI一年是扛得起,第二年是扛得住,那么到第三年能活下來就不容易了。事實上,環保行業只是一個縮影。對于大部分行業來說,受新冠疫情反復影響,原材料成本上升、應收賬款回款困難、產銷兩頭擠兌等多重因素疊加,企業生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11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提出了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防控的精準性,T很大限度降低防控措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同時減輕地方的財政壓力,尤其是節省出部分防控資源。
病毒雖然沒有消失,但“疫情”正在消失!“防疫新二十條”的公布,表明了國家在頂層設計上正在基于現實,不斷升級管理手段,以適應經濟、民生、社會管理方方面面的現實需求。沒有爭議,這對環保行業等大部分行業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一個重要的轉折節點事件——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防疫也從來沒有“零成本”之說。每一個基層防疫人員、每一根小小的核酸拭子條、甚至每一次組織動員檢測的過程,都有其相應的成本。無論是時間、金錢還是人力成本,背后都是地方政府財政的持續“兜底”。在疫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社會經濟雖然并未出現顯著衰退,但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同時土地財政收入減少,許多地方政府財政狀況吃緊。其中,最讓我們感同身受的就是,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下降,部分環境治理項目前期工作暫緩、暫?;蛉∠?/span>,對企業訂單和營收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防住疫情固然是頭等大事,但穩住經濟無疑是社會發展的“基本盤”。因此,此次“精準防疫”的一個關鍵目的,就是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確保政府財政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把節省下來的財政用在環保等“正規軍”上,值得做,就盡力做,沒必要,就不做。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防疫措施精準性與科學性的提高,企業項目運營成本也有望逐步下降,比如:
能減少臨時更換現場施工人員,重新培養熟練工的成本;
能減少甚至消除因供應不足導致的材料價格上漲;
能減少因材料設備不能正常運抵施工現場而產生滯港費、檢驗檢疫費;
能減少因調整供貨商,變更運輸方式而增加的采購和運輸成本;
能減少現場防疫設施日常消耗等費用;
能減少因耽誤工期而引起管理費增加;
能減少因工期延誤而遭受的罰款以及法律糾紛等費用。
一直以來,資金短缺都是眾多環保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反復下,現金流則變得更為緊張。多家環保企業都曾表示,客戶付款周期延長、回款周期拉長已成為疫情防控下環保企業現金流緊張的新堵點。據《A股及港股上市環保公司披露2021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177家A股環保上市公司中有130家應收賬款增加,占比高達73.4%(數據來源:中國環保產業協會)。一家受訪企業負責人感嘆,3年疫情今年感覺尤為困難。“一方面,政府大量的財力、精力都放在防疫工作上,導致環保工作所需的資金被擠占,環保項目的回款進度自然有所延遲?!?/span>“另一方面,由于疫情防控員工居家辦公,人、印、物分離,開發票、蓋公章等基本財務環節受到影響。”某環保設備廠家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按照企業經理張總的話說,作為一家研發創新型公司,賬上一般不會留太多富余資金,一旦回款困難就會給企業帶來很大困擾。“我們公司的大客戶都在上海,之前上海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很多客戶經營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一些企業采用延長賬期的方法來應對,一些企業直接縮減了業務合作?!?/span>“其實,之前做過一些項目,我們公司的應收賬款還算可以,但受疫情影響發票寄不出去,客戶就無法將款項打到公司來,在疫情下真切體會到了企業發展的艱難?!?/span>在張總的眼里,這次“防疫新二十條”的提出,宛如一場及時雨。“隨著疫情防控精準性和科學性的不斷提高,全國快遞物流通暢,人員管控措施放松,政府財政壓力緩解,都為快速回款提供了前提條件。”

為了保障環保設施的正常運行,很多環保設施運營企業/單位都需要定期從藥劑廠商采購和發運藥劑。但在各種疫情防控措施之下,藥劑供給方和需求方的日子都不好過。一方面,藥劑生產企業面臨著生產原料采購成本增加,原料入廠困難,停工停產無法生產成品藥劑等難題。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地區的物流和貨運業務暫?;蛘叻啪?,即使正常生產,藥劑生產企業也沒辦法越過“道路阻斷”,將產品有效及時地送到客戶手中。因此,疫情之下有不少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自來水廠都在“哭訴”藥劑告急。一邊勒緊褲腰帶,靠著庫存過日子;一邊得提心吊膽,擔心著藥劑投放不到位,排放超標等后果。好消息來了!此次“防疫新二十條”中特別強調了要加大對“一刀切”、層層加碼問題的整治力度,嚴禁隨意停工停產、未經批準阻斷交通、隨意采取“靜默管理”、隨意封控、長時間不解封、隨意停診等行為。多地取消區域全員核酸檢測,并不意味著“躺平”、“全民放開”。而是只對風險區域、崗位、重點人員等進行核酸檢測,不再擴大核酸檢測范圍,進一步避免資源浪費。同樣是出于對“資源成本”的考慮,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也已經逐步放松對核酸檢測的要求。但不同的是,這些國家都將廢水檢測當成一種定期檢驗新冠病毒的方法。“污水廠測新冠的效率,雖然效率沒有全面核酸那么高,但成本卻低了不少,對公眾生活的影響也更小?!?/span>目前,全球已有66個國家開始啟用或研究通過下水道里的污水來監測新冠病毒的流行狀況。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也會用這種方法來取代全民核酸檢測。想必到了那個時候,環保企業除了獲取到豐富的商業機會外,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會變得越來越大。
免責聲明:整理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